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特色研讨会
辽宁传媒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素质、有特长的传媒学科专业及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支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传媒大学。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应用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取向的行业性,课程目标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培养过程的时代性,人才评价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模式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技能型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探索具有应用型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9月1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专任教师在德能楼学生处会议室召开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特色研讨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裴宇星院长主持。
裴院长在讲话中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把握应用型教育特点,确立以培养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坚持成果导向,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理论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精讲多练,注重实践环节、能力培养。
宋蓓蓓副教授在研讨发言中以她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两门为例,谈了适应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特点的“讨论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的运用体会。宋老师认为“讨论教学法”的关键是要设置好讨论题目,选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讨论性,在具体组织上教师要掌控好讨论的节奏,把握好讨论的方向。谈到“情景教学法”,宋老师说关键是要把学生代入情景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情景进行描述,巧用实物、图片、视频将学生代入特定情景,随后自然展开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林昕老师以她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为例,重点分享了她组织“课内实践教学”的经验体会。林昕老师在她的课堂上组织大学生讲思政课暨“辽传小名嘴儿”的活动。能够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锻炼学生准备资料、自主学习、演讲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精讲多练”的应用型教学特色。
裴院长在总结辽宁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特色时说,应用型教学的特色在于:
1.突出问题导向,实施“问题中心模块化教学”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联的问题之中。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否则再好的教学设计都将难以实现。应用型本科的思想教育应当结合学生专业和未来就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使抽象、宏大的政治理论“落到地上”、“回到人间”。“问题中心、模块教学”,就是教师在吃透《大纲》,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打乱”教材原有的篇章顺序,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几个“模块”,每堂课由“问题”引入,围绕“问题”开展教学,在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帮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
2.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为了培养、塑造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我们本着理论教学“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的“获得感”而不是教师的“成就感”为评价标准。课堂上精讲多练,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思政课的课内实践环节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社会现实以及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先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课前准备,每节课利用一定时间,由学生上台分享,为学生搭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平台。从今年开始我们还组织了主题的“辽传小名嘴儿”评选暨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亲身的感悟,实现由‘知’到‘信’的提升和从‘信’到‘行’的转化。
3.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相结合方式,避免“一张试卷定终身”
其中平时成绩: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回答提问、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展示、实践教学活动等成绩综合确定,占课程总成绩的50%。期末成绩由上机考试和笔试两部分构成,占课程总成绩的50%。
4.建立“德育档案”,德育实践活动和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纳入四年整体规划、多元考核
建立“德育档案”,全面客观记录学生大学德育成长的点滴过程,作为积极引导、有效管理、客观评价大学生思想行为、成长成才的有效依据,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精神成长史”。
5.以“德育答辩”为载体,整合德育成果
创新“育人载体”,组织毕业生“德育答辩”,并将之作为与专业答辩同等重要的一项德育综合考核方式。“德育答辩”成为整合、串联各项德育实践活动的“红线”和“集装箱”,使不同教育成果和零散教育活动得以系统化、规范化,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考核和综合展示,是大学四年思政政治教育和德育实践活动的“自我盘点”和“最终收口”,也是大学四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淬火”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