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学院成功举办首场学术讲座
10月16日下午,人文社科学院举办了成立以来的首场学术讲座。白山出版社原总编辑、编审、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红学会理事董志新教授莅临志存楼301报告厅,为在场的200多名学生以及做了一场极为生动、精彩的学术演讲。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关四平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人文社科学院全体教师都在前排就坐聆听了这场学术讲座。
董志新教授的演讲以《<论语>仁学思想的文化解读》为题,他立足当代文化背景,对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学做出新的深刻的论析与评价。讲座具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孔子仁学的形成、体系及其在孔学中的地位;二、“仁者爱人”是“仁学”的基础核心。
首先,董志新教授高度评价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论语》在中国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今天的眼光看,其间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文化学、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人才学乃至哲学、史学、诗学、美学,都可以自成体系,以备一说。他又引用吕不韦在《吕氏春秋》提出的“孔子贵仁”点出今天讲座的主题 —— 《论语》中的仁学思想。
在讲解仁学思想的形成时,董志新教授指出在《论语》中有58章、109处提及到仁学思想,其中有78次由孔子自己提及。“仁”的概念是首次由孔子系统地提出。孔子提出并且完善“仁学思想”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仁”的学说;参与社会活动,丰富“仁”的学说;’师生互动问学,完善“仁”的学说。董教授还讲了“孔子和阳货相争”的趣事,说明了孔子在不断争论的过程中发展了“仁”的思想,形成了政治立场,即仁政。孔子在和学生讨论问学的过程中使“仁”的思想得以成熟。这样的师生讨论,甚至争论常有发生。例如“孔子不悦子路舍俸禄于民”,孔子认为子路的“仁”是对“礼”的破坏。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理解不是一下子成熟起来的,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董教授通观古今,运用丰富的例证,幽默的语言,阐述了“仁”的起源和发展,在座师生大获裨益。
接下来,董教授介绍仁学思想体系。这是一个庞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仁之内涵、仁之外延、仁之利害、各类人物和仁、处仁之态度。在讲到“仁之内涵”时,董教授指出“仁人”和“仁政”即为其内涵。“仁人”是讲究个体,如“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仁政”是讲究整体,如“为政以德”、“一匡天下”。讲道此处,董教授不忘鼓舞后辈要有“一匡天下”的决心和气魄。在讲到“处仁之态度”时,董教授说要“亲仁、近仁、辅仁、利仁”,不要“违仁、害仁”,鼓励同学们坚守祖国文化根本,实现文化的统一。
此外,董教授联系当代社会和中外文化现象,深入探讨孔子的“仁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应用。例如“仁政”中对执政者的要求,横向的“一匡天下”的大一统思想,纵向的“仁政”是要创造富裕的生活。例如“小康社会”“世界大同”都是孔子在其笔记中提到过的,这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方向的。董教授还总结了“仁”的外延,即所涵盖的美德,如“乐”“礼”、“孝”、“义”、“美”、“勇”、“学”。在讲到“仁的利害”时,他说这个“仁”的作用范围很广,甚至影响心情和寿命,也就是说做到了“仁”,即可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身心都健康。由此可见,“仁之利害”无处不在。
精彩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院长关四平教授作了总结,他说这是一次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新意的讲座,充分体现了人文社科学院追求的也是英国beat365官方网站入口的高远目标:“弘扬传统文化精华,提升人文化成天下”。关院长还给在场的同学们布置了阅读《论语》的作业,向老师和同学们推荐了著名古汉语专家杨伯峻先生注译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他希望以此次学术讲座为契机,在英国beat365官方网站入口掀起一个阅读国学经典的热潮。
这次讲座是人文社科学院成立后的首场学术讲座,关院长高度重视,全体教师也非常期待,更是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在这次讲座中,董教授的语言幽默,运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全面地讲解了“仁”的思想,普及了“仁学”的发展过程,使在座师生深入了解了“仁学”思想。对于在场的每个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人文知识的盛宴。